藏族婚礼
藏族婚礼是严格按约定俗成的程序举行的,但不同地区的藏民举办婚礼又不完全相同。以青海玉树和四川阿坝为例——
玉树
玉树县位于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东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毗邻。
玉树藏族牧民婚礼的第一步要请僧人诵经祈祷,择定结婚吉日和送亲迎新的良辰。双方家里都要准备丰盛的饮食,各自组织送亲和迎亲队伍,迎亲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但只能去单数不能去双数,空额是专门为新娘留的,以示欢迎新娘从此成为新郎家的正式成员。
姑娘出嫁那天早晨,其父母不能送出门,只在家里与女儿告别。女儿在走出家门前要接受父母所赐予的第一条哈达和第一声祝福。即将离开父母的女儿情不自禁地要大哭一场,双方挥泪而别。
新娘走出家门被扶上马,送亲和迎亲的人纷纷将哈达献给新娘,祝福其一生幸福平安、吉祥如意,场面庄重、气氛吉祥,既有喜悦之微笑,也有悲伤之眼泪。
在送亲队伍中,新娘的舅舅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象征新娘对方的最高权威。另外还有一位品行高尚、颇有威望而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尼宝”(婚使)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新娘一行来到离新郎家一箭之遥时,恭候已久的新郎家的人捧着哈达和美酒举行“琼洁”(即敬酒献哈达)的仪式。此刻,新娘方的婚使便出面,以特定的琼洁词曲诘问美酒的来历、敬酒的诚意、饮酒的意义等,敬酒者对这一连串的“酒问”也用说唱形式一一作答后新娘才接受敬献的哈达和美酒。接着,由舅舅赠送“格赠”(即九种陪嫁礼品),就是以骏马为主的九牲畜、以锦缎为主的九绸缎、以虎皮为主的九兽皮、以羊肉为主的九食品等,各种礼品俱全者最佳,一般都是象征性地送上几种即可。
在新郎家门口,新娘下马时双脚要踩在用青稞摆成的白毡上,随即在手捧“才玛”(酥油糌粑供品)、“达大”(彩箭)和酒壶、酒碗的男女青年引领下,由伴郎伴娘陪同,绕煨桑台转三圈后进家入席。席间,新郎新娘互赠信物、接受长辈的祝福和哈达,并向长辈敬献哈达。随后,大家一边吃喜,一边听婚使说唱“保西”(婚礼词),以吉祥的祝福和不无夸张的言词赞美新娘的家乡、新娘的双亲、新娘的贤慧勤劳和财富人缘等。新郎方也踊跃参与,互相尽情赞美祝福,有说有唱,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气氛热闹。
婚宴结束后,要举行“保丁”(婚示仪式),展示新娘的嫁妆。婚礼最后以歌舞庆贺祝吉,在“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圆满结束。
阿坝
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这里生活着嘉绒藏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古朴的婚礼习俗。
结婚那天的清晨,新娘在最亲近的几位亲戚陪同下由哥哥背出寨子的大门。这时,阵阵莽筒声、唢呐声响起,新娘和她平时要好的姐妹们忍不住哭了,新娘要走向新的生活,是激动也是对娘家的留恋。新娘的乡邻们在路边唱起了山歌:“我们送出了姑娘,你们要很好地照顾,愿你们吉祥如意、一路平安。"来拉亲的队伍也以山歌对答:“请你们放心,我们会善待新娘,一切都会美满如意。”
新娘来到新郎的村寨时,寨口已有许多乡邻在翘首盼望。新娘的舅舅用柏树枝蘸着净水(称圣水)敬天、敬地、敬山神。
到了夫家,一道难题摆在新郎面前,因为新娘和伴娘的装束完全一样,红头巾盖着她俩的脸,到底哪个是新娘、哪个是伴娘要由新郎自己来认。新郎颇费思索,从自己送给新娘的信物手镯、戒指认出了真正的新娘,于是红头巾揭开,新娘与参加婚礼的乡亲们见面。
嘉绒藏族的婚礼是隆重的,也是神圣的,婚礼自始至终村寨里载歌载舞整日彻夜。但是最奇特的是在婚礼的这天,新娘不能和新郎同居,只能由伴娘陪伴着,连说一句话甚至碰根指头的机会都没有。第二天还要回娘家去,在娘家过上一段日子以后再到婆家。这样,夫妻生活才真正开始了。
第二天,新娘舅舅带着自己的外甥女要离开新郎寨子的时候,新郎寨子的乡邻们(特别是青年男女)夹道恭送。道路两旁,两位青年牵着一根红绸,横拦着回去的道路,这叫“拦红"。同时有人上前给离去的新娘家人额头上抹上白面粉,让他们钻过红绸。嘉绒藏族十分崇尚白色,互相涂抹白面粉是对亲人、乡邻和生活的祝福。
阿坝州草原上安多藏族的婚礼则是另外一种情景。从前他们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根据季节的变化一年要搬迁三四次。随着现代文明生活的逼近,牧民有了居民点,开始了定居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婚礼依然与帐篷分不开。婚礼那天,分别来自男方和女方亲友的两支队伍带着一个草原家庭最起码的生活及生产用品,带着各自为新郎、新娘准备的半张帐篷,随着一声口令,新郎的伙伴们飞快地打桩牵绳、撑起一半帐篷。新娘一方也不示弱,以同样熟悉的技术撑起了另一半帐篷。当两半帐篷天衣无缝地合成了一顶帐篷时,草原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爱情之巢。人们向新娘、新郎撒散龙达,祝新郎、新娘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