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结婚也精彩
讲述集体婚礼背后的故事 “扎堆”结婚也精彩
今年,结婚的高峰年,我市有5万对新人迈入婚姻的殿堂,“十一”,高峰中的高峰。当众多新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婚礼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10月3日结婚的小李夫妇却异常的悠闲,“我们参加的是集体婚礼”,小李告诉记者。集体婚礼形式不打折,然而忙碌和压力却被从新人的身上转移了。相反,市妇联集体婚礼组委会的文君主任和她的同事却在经历着婚礼前的“黑色”筹备期。从1996年至今,文君和她的战斗团队承办了50多场、近千对新人的婚礼,见证大连十年婚庆文化的变迁,回顾十年路上的磕磕绊绊,文君向记者道出了她对即将跨入婚姻殿堂新人们的希望和忠告。
A 第一次“磕头”求来参加者
1996年,国家提出文明节俭办婚礼的倡议,当时我市妇联刚刚迁入巾帼大厦,因为大厦的大堂宽敞漂亮,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妇联牵头拉开了我市集体婚礼的序幕。那一年,文君接受了组织集体婚礼的工作,她自己也没想到从此便和“喜事”打起了交道。
“当时婚礼没有现在这么讲究,但是新人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却一点也不少。劝服新人来参加集体婚礼,可费了我们不少工夫。”第一场集体婚礼定在1996年12月份,提前几个月,组委会的同志们就忙开了。只要听说周围有亲戚朋友要结婚,他们马上登门造访,劝说新人参加集体婚礼。
那时,集体婚礼是新生事物,想找人来参加可非易事,为此市妇联还在报纸上打了“征婚”广告,最终有6对新人成为他们首次集体婚礼的主角,这6对新人都是有着高学历的年轻人,有医生、大学老师、工程师、中学老师等,当6对新人踏入婚礼殿堂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时,大连的集体婚礼庆典也迈出了它成长的第一步。
6对新人都对自己的这个特殊婚礼非常满意。几年后,新人们都已为人父母,还与文君保持着联系。对于新人们来说婚礼只有一次,过去了就珍藏在了记忆里,而且是珍贵的记忆。
B “危急”时刻拦车补婚车
说起这10年来搞集体婚礼,文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刚开始时,因为经验不足,也出现过一些麻烦。
有过结婚经历的朋友都知道,结婚当天就像上战场,千头万绪,一对如此,几十对、上百对会怎么样?文君说,每次集体婚礼之前,她都要布置会场到下半夜,回到家也睡不着,总觉得有事情没办妥。早上5时新人们就开始排队化妆。化完妆,新人们还要吃饺子,等几十对新人都完事出门时,你就会听见新娘子们喊,哎呀,我的假眼毛掉了,我的拉链坏了,我的衣服开线了。起初没有经验,听了我头就疼。后来知道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每次我都会备上粘眼毛的胶、针线,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渐渐的,文君说她已经能够很沉稳地应付各种情况,也有了很完善的团队管理和分工。但是有些事情往往是很难预料的:“有一次,一辆接新人的婚车没有到场,一打电话,司机居然记错了日子,没办法,我就在大街上拦车,希望人家能够过来帮忙充当一下婚车。像这样的情况,司机都愿意帮这个忙。”文君说有了这些教训,她后来就把提前量打的更充裕,以防大马虎们临阵出现问题。
C 婚礼不是作秀 新人也不是演员
走过十年集体婚礼路,文君为了让集体婚礼能够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她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海上婚礼、水下婚礼、空中婚礼、沙滩婚礼等,集体婚礼也成为许多大型活动中的一部分。文君说,参加集体婚礼的大多是家在外地的年轻人,在大连没有太多的亲戚,但又想有个像样的婚礼,让同事朋友来观礼,还有就是一些家庭条件有限或提倡节俭的新人。除了做集体婚礼,作为婚庆专家,文君也偶尔会应朋友的邀请策划个人婚礼,面对日益繁荣的婚庆市场,面对新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文君有着自己的见解:“婚礼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条件好的可以办的高档,条件差的可以量力而行。现在市场要繁荣,人们要追求个性化,光节俭也是不行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搞自己的婚礼,但是婚礼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在多样形式下的内容。”
文君说:“婚礼当天,是新人新生活的开始,主持人有义务向新人‘灌输’婚姻的责任,引导新人感恩父母,尊重彼此,珍视爱情。婚礼不是做秀,新人也不是演员,而是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婚姻的严肃和对婚姻的长久责任感。做婚庆是一个极需要责任心的工作。因为你的疏忽,没有让新人的婚礼完美,没有让新人的美好瞬间留下,那特殊时刻的特殊感觉是永远无法重现的,所以我也经常跟同行和同事说,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