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陌生人,你愿抱抱吗?
■新闻提要
近日,北京几名年轻人在王府井步行街高
■观点争锋
我们之间只差一个拥抱的距离
我们真的不需要“拥抱”了吗?这个问题可以参照时下的宠物情结:为什么我们对一只猫咪的动容超越了对一个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悲悯?为什么我们拥抱了动物却不肯拥抱比动物更懂得深情的人?
因此,“北京抱抱团”的活动怕不是需要“被教育”的,倒是“不解风情”的警方让我们看到传统游戏规则对这个现实命题的解构。几年前,一个名叫曼恩的澳大利亚人在悉尼街头发起“免费拥抱”活动,传达一种“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曼恩说,这是让大家笑容绽开的一种方式,“因为只要有一个人跟我拥抱,就会带动从旁经过的五个路人脸上的微笑”。没过多久,来自美国、葡萄牙等国家的人们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这显然是一种后现代理论的温暖实践——一种将本质表象化的过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像美国超人把内裤穿在外面一样——尽管“表情夸张”,但也只有放大的戏剧效果才能唤醒我们现世层面对“拥抱”的麻木和无力感。
邓海建
我需要关怀,但不需要拥抱
“抱抱团”的活动初衷是好的,即他们不忍目睹社会的冷漠,渴望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无猜疑、无距离、无冷漠的温暖与友爱关系。我想,这不仅代表了“抱抱团”的愿望,也更是多数公民的愿望。
但其方式方法不可取。众所周知,国人相互关怀主要是靠问候、握手等方式来表达的,而不是靠西方特色的拥抱,休说是为了表达关怀拥抱陌生人,就是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也不常有拥抱。因此,过于热情甚至有些变味的拥抱陌生人,很难让人接受。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冷漠已成为一种习惯,要想拆除人与人之间的根深蒂固的冷漠樊篱,需要的是耐心而持久的道德感召,而不是一两次简单的拥抱。与陌生人交往,我们目前还是处于留个心眼儿、多点智慧的状态。在这种防卫式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条件下,有多少人愿意接受陌生人的拥抱?
我们需要关怀,但我们不需要你的拥抱!倡导关怀,拒绝冷漠要讲究方式方法,谨防善意被人误读为不怀好意或者别有用心。
张国举
一厢情愿的秀
陌生人究竟能给与我们什么?一个简单的抱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脸红一下,然后一切转瞬即逝,烟消云散!
这个抱抱,更像一场一厢情愿的“秀”,是组织者的幼稚与一厢情愿,把拥抱的功用扩大化了。为改变人与人的冷漠,特地跑到街上去与陌生人拥抱,这样的做法其实与那些以“裸”来出名的人没什么两样。要改变人们之间的冷漠,那就请从小事做起。在公交车上,给年迈的老人让座;对环卫工人一个微笑,说一声“谢谢”……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关心周围的每个人做起。
拥抱是外国人的常见礼仪,但中国人,连自己的朋友、父母、亲人都没有抱抱!又何谈抱抱陌生人!东西方文化差异,使这个在国外盛行的活动到了中国,更像是“秀”。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可能一辈子也对自己的父母说不出口“我爱你”三个字,但肯定感受得到,这种温度远超于一个陌生人拥抱的温度。
金萌
■我来跟贴
我们都需要拥抱,来靠近我,温暖你。
——网友随风
互不认识的男女也拥抱?真羞死人了!男女授受不亲!
——网友小小
拥抱并不单纯是一种社交礼节的需要,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温暖。
——网友中国雪
■专家点评
中国心理医生协会会员、高级心理保健师康琳:如果不是作秀的话,我很欣赏这样的活动,国人表达感情的含蓄固然不错,但拥抱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过一定要健康引导,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就能促进人的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也会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