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婚姻我们得到什么

 

      一个女孩子说着自己的男朋友“长得又帅,家境又好”,还表示结婚后,“不需要出去工作,老公也可以养活我”。这个时候,另一个女孩子说:“那你可是投资了一个‘绩优股’哦!”又一个女孩接着说:“找不到‘绩优股’,找个‘潜力股’也行啊,先跟他辛苦几年,以后可以长久享受,还落得‘患难夫妻’的美名。”这是笔者最近无意中听到的几个大学生的对话。

  看似玩笑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择偶的标准。当今,人们在更加重视婚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婚姻观念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姻在承载爱情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希望它是生活的保障。对婚姻的选择,被不少人视为投资行为,甚至是投机行为。

    当金钱俘虏了美貌

  2002年,

20岁的莫丽大专毕业,离开了安徽老家到了天津。年轻漂亮的莫丽很容易找到了工作。2005年初,她跳槽到一家新加坡的驻津公司做市场部助理。公司老总是一位40多岁的新加坡人,一个多月后,老总向莫丽表示了好感,一年后他们结婚了。婚后莫丽辞去了工作,在丈夫购买的别墅里做起了全职太太。现在莫丽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谈到和丈夫相爱到结婚的过程,莫丽说:“我老公比我大将近20岁,个子不高,身材还有些发福,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不般配的。”

  “曾听到同事在背后非议:‘如果他不是这么有钱,她会嫁给他吗?’”莫丽坦然地说:“刚开始,他向我表示好感的时候,我很惊讶,但我并没有拒绝,因为他真的对我很好。当然这其中不能说没有现实的考虑,财富、社会地位这些都有足够的诱惑力。我没有拒绝他的理由。”

  一个从安徽乡下走出来的小姑娘成为豪华别墅的女主人。也许男主人公并不是“王子”,但是这个女孩却是让不少人妒羡的“灰姑娘”。

  把婚姻视为投资,在传统形式的相亲中体现得最充分。相亲虽然形式老旧,但是新时代已经赋予了相亲以新内容。大龄单身群体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年轻人被动或主动地陷入了相亲漩涡。如今的相亲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投资风险预估。

  一位母亲为她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女儿安排了一次相亲,男方大她四岁,已经工作。笔者问及为什么女儿还没有毕业,就急着为女儿找男朋友。这位母亲说:“毕业后工作一忙,没时间找男朋友。趁还在读书先找一个谈着。这个男孩子家境和教养都很好。”笔者通过了解,得知这位母亲给女儿安排的相亲对象在一家国有大公司工作,收入不菲,刚刚买了房子,且因为家境不错,没有按揭贷款。

  对相亲对象的事先挑选只能算是“海选”,见面时的资质审核才是最严格的,尤其是首次见面,对方的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都很重要。职业、收入和家庭背景虽然一般在相亲前多少都会知道一些,但是真正见面的时候,也会成为聊天的话题。更有细心者,还会偷偷观察对方的衣着和配饰的品牌,几乎每个有形的无形的细节都会成为审查的目标。

     婚姻能够改变命运?

  在北京某政府机关工作的肖虹的说法颇具代表性:“岂止是女性,

就是男性,又有几个不想找个有实力的老婆。我觉得最理想的婚姻就是能让自己某方面的价值得到迅速提升的婚姻。”

  注册投资分析师周卫认为,婚姻就是一种投资,是经济行为的一部分。但他表示:“婚姻这种投资行为,并不会只得到收益,还要付出机会成本,所以不宜投机。从快乐经济学角度讲,金钱和爱情都只是一种快乐资源,而不是快乐本身。调节要适度,配置要合理,只有这样,在婚姻中快乐资源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快乐。”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谢立中表示,找一位财力和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做伴侣,想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是自己家庭的命运,这样的观念古今中外都有,只是现在这种情况比较突出,这与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有关。经济制度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人要依靠自己寻求幸福,越来越多的生存和发展靠个人自我努力,想通过婚姻改变现状的婚姻也不能说是没有爱情,只是把物质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谢立中认为,总体来看,这种通过婚姻改变经济状况的案例是比以前要普遍得多,但是有些嫁给富豪的平常人家的女孩子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受人非议的社会氛围中,所以她们当中很多人都非常低调,甚至忌讳向外人谈论婚姻。有相当一部分人心里是非常矛盾的,就是说她们虽然在践行着一种非常实际的生活方式,但是她们的观念还是留有传统价值观的痕迹。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则认为婚姻向来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可以说是放在首位的。标榜以爱情为主的都是文学家的浪漫或者人们理想化的向往。“但把婚姻当作投资行为,虽然观念上为人接受,然而实现起来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