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婚姻新"族群"

 

 结婚是件美好而浪漫的事,可这温馨一片的情调随着多元化的生活而变得更加多样,严肃的婚姻和自由的单身并存,诞生了毕婚族、恐婚族、闪婚族、不婚族等,这些名词,搁在前几年还是新鲜名词,而今大家却早已是耳熟能详了,同样也得到社会的认同。不少都市青年乐于体验和探索多种婚姻形式,他们认为在都市的生活,首先是更加的个性化,个性进一步从潜抑到张扬;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婚姻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也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毕婚族”:未脱离“襁褓”应慎待婚姻

    今年1月至3月,上海卢湾区民政局婚姻科就受理了81位24周岁以下本科学历新婚者的结婚申请,而最近两年里,22周岁到24周岁的本科学历者,前去办理结婚登记的逐年增多,2005年该科共受理了809份申请,而200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221份,增长幅度超过50%%。大学生一毕业就结婚,被称为时髦的“毕婚族”。“毕婚族”的兴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毕业就结婚,是逃避父母管束,还是真正的爱情使然?

    一项随机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毕婚”现象能理解,但90%%的男生表示自己不会考虑毕业就结婚,经济基础和工作情况是主要顾虑。而30%%的女生表示,如条件允许,自己会选择结婚,并认为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毕婚”也是女生的一条“出路”。“毕婚族”和其他同龄人相比,大多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渴望过稳定舒适的生活。但他们步入婚姻的同时,往往在心理上没有做好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转变为一位已婚人士的准备。因此,经济上过分依赖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成了不少“毕婚族”眼下面临的困扰。社会学家指出,过早结婚会给年轻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角色转换,就有可能影响家庭和睦,引发一些家庭矛盾。

    社会学家认为,刚毕业就结婚,有可能会消磨年轻人的事业进取心,使他们不想离开父母的襁褓,经济上难以“断奶”,永远做一对在长辈庇护下的雏鸟。同时“毕婚族”生活能力差,校园生活与家居生活差别较大,短期内难以适应家庭生活,家务劳动会成为婚姻不和谐的诱因。而且他们一时难以实现角色的转变,难以协调各种关系,涉世之初,“毕婚族”面临的角色转变有两个:“学生”向“工作者”的转变;“孩子”向“为人妻、为人夫”的转变,心理适应期短,他们难以很快承担责任,无疑又是一个难题。很显然,“毕婚族“有大量潜在的问题。专家提醒大学毕业生,慎重对待婚姻,最好是在拥有一定社会阅历,自身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心理也趋向成熟稳定后再考虑结婚。

    “恐婚族”:队伍正逐渐扩大

    婚姻是人们所向往的事,但都市许多青年人的姻缘却被蒙上了一层“灰色”——害怕婚姻的人群在中国都市中并不是少数,而且他们的态度也越来越坚决;他们不是没有遇到爱情,而是对于“围城”的恐惧让他们在婚姻的殿堂外“望而却步”。他们被形象地称为“都市恐婚族”。

    “恐婚族”恐惧婚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害怕“围城”里面“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平淡生活会消磨掉婚前的浪漫,有的在面对日益高涨的“房价”和“婚价”时害怕不能保障对方的幸福,还有的则是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觉得没有办法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结婚是害人害己。“恐婚族”的共性就是多思多虑,想得比较多,提前预支了很多未来才会产生的焦虑。事实上,恐婚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疾病。

    恐婚症,这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的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一直以来都是习惯接受别人的关怀,自己并不擅长照顾别人和承担一些责任。当他们想到建立一个家庭需要夫妻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还要处理好与另一方家人的关系,面临新环境和新关系,听到周围的人讲一些婚姻生活负面的东西时,就会产生一种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种社会氛围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婚后生活的过多考虑在面临婚姻时的表现形式就是对结婚的恐惧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受罪”。“恐婚族”的出现不仅引起人们对于这群人自身心理健康的担忧,更让人们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产生了担忧,因为由于工作及生活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是年轻人恐婚的最直接原因。

    都市“不婚族”:无奈还是时尚

    如果说“恐婚族”迟早在某天终会走进婚姻的殿堂的话,那么“不婚族”则彻底与婚姻无缘了。不婚主义是个新名词,如果时光往回走几年,这个名词可能很少人听到,更谈不上流传。然而这几年,你走在大街上,待在办公室,或穿梭于小胡同,都会偶尔听到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婚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但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们宁愿承受社会的非议,而选择不结婚呢?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然而,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一些具有较高的学历、有较好的职业和较为稳定的收入,年龄大多数在35至40岁之间的自由派们,在他们该结婚的时候,却对婚姻说起了“不”。

    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人群正日渐扩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户,到了1990年有800多万人没有婚配;1990年前后,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而现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都已经有百万之众。这些适龄男女不愿结婚,是害怕那些婚姻带来的繁重家务活、生养孩子的义务、照顾对方和老人的责任,有的则是怕结婚后感情不能长久,给自己带来伤害,有的对自身或对方不够完美过分担忧,有的害怕感情还不成熟时结婚以后会不幸福……总之,人们对婚姻缺乏信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都声称自己有“婚姻恐惧症”。

    如果说以往的单身危机大多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是在没有找到合适伴侣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这一次的单身危机则反映出社会变迁中人们观念的变化:单身危机背后的社会逻辑很简单,生存压力和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婚恋观的变化。

    “闪婚族”:爱情也可以多快好省吗

    “闪婚”,顾名思义,就是“闪电般地结婚”。闪婚一族的宣言是:2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2分钟可以谈一场恋爱,2小时可以确定终身伴侣。爱,已成为缔结现代婚姻最大的理由,再加上这是个讲究“速度”的时代,于是“闪婚”有了存在的土壤。

    上海电视台有则报道,一对认识仅13个小时就喜结连理的情侣,在黄浦江边举行盛大婚礼。新郎说:“我对婚姻并非一时冲动。”新娘说:“如果我没有把握,不会这么做。”而前来参加婚礼的大部分来宾对闪电结婚持怀疑态度。婚姻专家将造成闪婚的原因归纳为4个方面:大龄、年轻人的个性特点、利益驱动、贪图一时的浪漫。谈及闪婚者的结婚心理,与现代人的孤独感有关,许多青年男女闲暇的时候往往感到孤独郁闷,遇到一个心仪的对象,生怕被别人抢走。对这些人来说,闪婚就是为了躲闪个人生活周围的孤独寂寞,用结婚的形式来填补某种真空地带,加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比较开放,以及周围人对闪婚的宽容,使得一些年轻人选择闪婚。

    事实上,闪婚中的当事人普遍缺乏责任心。没有责任心这个最起码的婚姻基础,仅仅建立在短时间男女倾慕基础上的两情相悦,究竟又能持续到多久?何况,属于揠苗助长催熟出的婚姻果实,表面上看不错,实际上自缔结婚姻的那天起就已经潜伏着危机。这样的危机,多数连夫妻间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经不起磨砺。

    北京西城法院立案庭对离婚案件的收案情况调查发现,高离婚率主要集中在年轻闪婚族和再婚人群中,曾有一对年轻夫妇到西城法院起诉离婚时说,他们经人介绍还不到两个月就结婚了,当时只是觉得两人身上有相互吸引的东西,就想马上和对方生活在一起。但是婚后没多久,女的发现男的不但懒,而且烟酒两不误,花钱也大手大脚。而男的对女的看法却是爱唠叨、心眼小、脾气坏。慢慢的两人越来越看不对眼,最终离婚收场。北京西城法院立案庭张月珍法官说,年轻人冲动型结婚又离婚的,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上下,认识时间短,而就是这些人婚离得也快,她接待过的结婚时间最短的仅有3天。“年轻人不了解爱情和婚姻的区别,头一热就结了婚,真正在一起之后忽然发现彼此的缺点,又不懂得包容。而他们起诉离婚时常用的理由就是:性格不合、感情基础差。”

    由于在迈向婚姻的“链条”上缺失了恋爱这一环,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就像瓷器一样,虽然“看上去很美”,却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