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卫的婚俗

 

      天津的婚俗讲究的就是热闹,男方家门贴上大红双喜,女方则贴单喜字——看到这些喜字,人们便会知道又有喜事将近。

  新中国成立前天津的民间婚礼仍遵循古代的“六礼”程序,先由媒人说合,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然后下聘礼定亲(下小定),最后选择良辰吉日才正式完婚(下大定)。如果男女双方中有一方未到结婚年龄或尚未毕业、工作(一般指男方),则会先定亲,待时机成熟后再举办婚礼。旧社会时富裕人家的婚礼几乎就是一台大戏,而为了满足当时的婚礼排场,在现今鼓楼一带还出现了专门的婚礼一条龙服务。若男方聘礼重,女方也要准备很重的嫁妆。当时的嫁妆几乎囊括了所有想得到的日常生活用品,据老人回忆,有时候运送嫁妆的车队往往就能占据半条街。

  婚礼当天男方的花轿会到女方家迎亲,这时女方不能出闺门,必须把花轿中的小轿抬出,让小轿门对着姑娘的房门,姑娘坐着小轿进花轿。花轿进入男方家后女方同样不能脚沾地,必须有红毡铺地。而在随后迎亲、拜堂的过程中,司仪、伴娘的喜娘必须都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婚礼后的第四天是“回四”——这个传统至今仍被保留了下来,旧时“回四”新娘要带回“贞节红”(处女红)布,当众交给亲娘摆到祖宗供桌前,这是特殊的习俗。

  天津是九国租界,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早。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采用新的结婚方式。一般由介绍人将男女双方约至戏院,双方借机相亲,如果同意就按照旧时习俗下聘礼定亲。婚礼时用轿车而非花轿,新娘也不再穿着中式服装,而是西方婚礼中常见的婚纱,由童男童女拉纱,在教堂或礼堂中举行典礼。

  什么样的礼服具有收藏价值?

  大富人家的礼服很少穿,只有婚嫁或年节时才穿。礼服反映了中国传统婚俗情况、当时生活贫富以及一定的经济价值。高档婚服面料讲究、做工考究、纹饰精美且图案吉祥,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富裕的向往。具备这些条件的衣服通常就会具有比较高的价值。

  什么是婚书?

  婚书一般指男女婚嫁时所用的文书。据记载,婚书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书就于竹简之上,由男女各执一半。“媒氏,掌万民之判”,《周礼》有媒氏司婚姻之事,男女订婚即立婚书报之,不报者为私约。

  各个时期的婚书皆有所不同,敦煌出土的婚书,男家礼请者,谓之通婚书;女家许诺,谓之答婚书。而在正式的婚书以外,还附有“别纸”——上面第一是主婚人与订婚人的关系,第二是男女双方的名字及年龄,第三是求婚与许婚的表示。此后历代婚书都各具特色,但无论是古代婚书还是民国年间抑或新中国的结婚证,都是婚俗婚规的反映,是婚姻中的信证物。

  婚书的收藏具有一定难度,旧时婚书多用红纸墨书,常被人不以为然随意丢弃,难以保存;民国时期婚书大多制作精美,有绢面、硬本、手绘等,存世量较少,不易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婚证虽然数量众多,但一般不易为外人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