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消费愁人 提倡从俭何妨

 

      “十年打柴一火烧,结婚消费愁煞人。”近日,笔者在晋西北宁武、神池、五寨等城乡采访时了解到,透支的结婚费用正成为居民感叹不已的话题,人们热切企盼婚礼简办好风气的回归。 

  “风搅雪” 礼仪渐繁琐

  如今,我们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新时期,婚礼理当文明从俭。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国人“穷讲究”成癖,生活水平越高,结婚的繁文缛节就越多。新的礼仪,如制作或租借婚纱礼服、租汽车、摆酒席、摄影集、搞录像等自不必说,连传统礼节也都一一恢复。且不说给新娘的见面礼,光迎娶时发放的红包,就有“上轿钱”“下轿钱”“压箱底钱”“开箱钱”“提包钱”“倒茶钱”和“开口钱”等10多种。婚礼过程中新旧礼仪的层层堆砌,被群众戏称为“风搅雪”,其项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而各种礼仪的中心只有一个―――花钱。

     火箭式 费用直线升

  婚礼支出费用与日俱增,似火箭般直线上升。调查表明,结婚消费近20年来增长近百倍。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结婚费用只需几百元,城市也不过千元,90年代后期突破万元大关。而现在平均在5万元左右,多的超过20万元。百姓无奈地说:“物价还有涨有落,惟有婚礼支出只上不下。”光拍个结婚照,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且“造”出来的人像电影明星似的,谁也认不出来。新娘首饰也由“三金”变“五金”,人们讥讽为“金手铐加金脚镣”。

  “小金库” 愁白老人头

  结婚高额消费从何而来?据调查,除少数暴发户或有特殊收入者外,大部分人是靠父母筹措。有的人花掉了父母一生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积蓄;有的老人积蓄无几,则不惜为儿子结婚四处借债。宁武县退休工人高富贵,3年为两个儿子办婚事,向亲朋好友借债5万多元。他无奈地说:“靠我每月400多元的退休金,不吃不喝20年也还不清。”神池县义井村一户农民,父子3人辛勤劳动5年,积蓄3万元,连大儿子的结婚费用都不够。老汉感叹说:“这真是十年打柴,不够一把火烧。”

  “雪片飞” 请柬成罚单

  结婚讲排场,高消费,不但累了新人,苦了父母,也令亲朋好友颇为无奈和为难。

  近年来,婚礼红包行情日新月异,成倍上涨。贫困连片的晋西北城乡有顺口溜云:“50元不见面(托人捎礼),100元吃顿饭(参加婚宴),三五百元才体面。”遇上干部子弟结婚,上两三千元的红包并不罕见。

  如今,结婚的排场攀比,首选宴请多少桌客人。据传,有的人发请帖,叫不来被请人的名字,就到组织人事部门查名单。一些科级以上干部为儿子办婚事,要给全县科级干部都发请柬,婚宴一般都在三五十桌。有位新上任的局长,元旦、春节、“五一”共收到请柬39份,花掉了半年的工资,他苦笑着把请柬戏称为罚款单。

  实无奈 结婚两字好难写

  结婚是一个人的终生大事,原该好好热闹一番。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即便消费档次高一些,也都无可厚非。但是自不量力,盲目攀比,虚荣过度,无限铺张,以致债台高筑,连累父母,则不可取。

  实际上,对结婚的劳神伤财和婚礼的繁文缛节,连结婚者本人也多有怨言,有的甚至为此患上“婚前恐惧症”和“结婚综合症”。新婚之夜闹完洞房就大闹矛盾者有之;新婚不久就不欢而散者有之;为筹措结婚费用铤而走险,未进洞房先进牢房者也有之。很多年轻人感叹,“结婚”两字好难写。

  要从俭 社会风尚在呼唤

  实际上,很多盛装站在婚姻殿堂前的新人们,背后大都隐藏着自己、父母以及亲朋的无奈和困窘。那么,结婚从俭真的有这么难吗?

  建国后,我们曾力倡勤俭建国,对结婚也提出了从俭的要求。这一要求到现在依然大有好处。倡导结婚从俭,必将有助于社会风尚的建设,破除陋习,鼓励群众把比拼劲用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和致富奔小康上,而不是去比彩礼、比排场、比阔气。大张旗鼓地宣传奖励一些节俭办婚事的典型,形成节俭办婚事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人们形成正确的婚嫁消费观,争做婚事简办新办的典范。时下,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走出误区,提倡和推行集体婚礼、旅游结婚、广告结婚等文明简朴的结婚形式,这些简单新颖的方式必会逐渐受到青睐,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