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亲门里门外究竟有多远 关注婚俗陋习
有些习俗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成了一种陋俗,乃至恶俗。青海的婚俗吸纳融会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引人注目的景观。但是,有些婚俗到今天,也暴露出与当代人审美需求不合拍的弊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青海婚俗陋习》,就是渴望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的婚礼新风尚
●风俗注解
旧时习俗,“迎娶”是婚事中的高潮,最为热闹。迎娶新人的队伍通常都是在良辰吉时到达女方家门,而女家在迎娶队伍到来之前关闭大门。娶亲人在门外高声叫门许久,门内才应声:“门锁着哩,钥匙寻不着呗!”娶亲者会意,即从门缝中塞进一个红纸包,说:“钥匙在这里!”如此这般,互相戏谑一番,多塞几个红包,谓之“开门钱”,门方才开启。开了大门,还有闺房之门,女方亲友想方设法刁难新郎,有的要新郎唱歌传情达意,有的要新郎跳舞尽显身手和才艺,场面非常热闹。
●新闻故事
娶亲叫门,本是为了讨个吉利,增加喜庆和欢乐。然而,说起前不久给朋友娶亲叫门时的遭遇,李先生直摇头。11月8日,李先生帮朋友到乐都娶亲。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当娶亲队伍到达新娘家的小区时,小区的大门紧锁着。当时,李先生的心里就咯噔一下,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帮十几个朋友娶过亲,但连小区大门都锁上的,李先生还是头一次遇到。门外站着新娘家的亲友,其中一位手里捧着小茶碗般的酒杯,双手递上,说一定要喝了“拦门盅”才能进。李先生以为意思意思就可“过关”,但新娘家的人非要娶亲的人每人喝完6大杯。
好容易进了小区门,到了单元楼,楼门前摆着一条板凳,凳子上搭着红褥子。娘家人说,客人们远道而来,累了,先歇一歇,喝点酒暖暖身子,再接新娘不迟。接着每人又是6大杯。
没见到新娘的面,大清早每人12大杯酒下肚后,娶亲的人大都晕乎了。令李先生他们傻眼的是,女方家门口又设了“拦门盅”。娘家人又用茶碗大小的酒杯招呼他们。李先生觉得特别尴尬、无奈,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在娘家人的热情面前,所有的娶亲人只得一喝再喝。三道门喝了三瓶酒,娶亲的人头都喝大了。
“当时我觉得特别不舒服,娶亲的场面参加过十几回,但那次是酒喝得最多的一次。娶亲喝一点酒可以增加喜庆气氛,可是,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度。”李先生认为,娶亲时女方家设“拦门盅”是一种习俗,意思意思就行了,可那种劝酒法,差不多是在整人。
按风俗,要叫开新娘家的门,新郎要掏红包。然而,武先生结婚时,新娘家设了四道门,他总共掏了1400元“叫门钱”才见着新娘的面。
11月6日,武先生满心欢喜地带着娶亲队伍到新娘家家属院门口时,铁门紧闭。武先生边敲门边喊:“娶新娘来了!”门里有人应道:“钥匙找不到,门打不开。”武先生会意,就从门下边的缝隙中塞1元的小票子,塞了十多张,门还不开。武先生又塞10元的红包,塞了二十个,门仍然不开。为了不耽误时间,武先生塞了一个100元的红包后,门这才打开。
新娘家的单元楼门由新娘的几个表兄弟“把守”,看到娶亲人来了,几个人异口同声地喊:“先塞红包再进门,红包不鼓,别想进门。”武先生好话说了一大串,还是没用,后来用6个50元的红包“敲”开了门。
到新娘的家门后,武先生还是吃了“闭门羹”,后来送上200元的“开门钱”才进得屋内。上马席后,武先生本以为就可以把新娘娶走了。然而,新娘的闺房久敲不开,原来,新娘的妹妹要讨喜钱。娶亲的人都被折腾得没了脾气,立马塞了200元的红包进去。不料里面传出话来,结婚是大喜的日子,图个六六大顺,没有600元“开门钱”,别想进闺房。无奈,武先生塞了600元钱,并和伴郎趁新娘的妹妹开门接钱的空当,顶开门,硬挤了进去。
●专家观点
新闻评论员司马剑先生说,各民族婚俗的起始意义都是健康的。如在土族婚礼中,特别是在缺水地区,娘家人向娶亲人泼清水,象征着就要做新娘女子的清澈、纯洁、金贵。在汉族娶亲时,娘家人设置一些“麻烦”,是善意地提醒男方:新娘很金贵,男方爱女方,必须要在人格上尊重女方。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嫁娶文化,婚俗就会变味、走样。而让婚俗走样的,应该是遗忘或背弃了农耕文化的城市人。他们对婚俗、民俗理解上有偏差,婚俗中健康的东西就被弱化,庸俗和“钱”被放大,娶亲的过程成了闹剧。
司马剑认为,娶亲和婚礼中由于细节而发生的不愉快,会给两家以后的交往埋下不愉快的种子。这些细节反映出,在婚嫁中人们对相关礼仪理解的偏差,从文化角度讲,这是一种倒退和扭曲。人们应该重新梳理婚嫁礼仪,呼唤文明之风,多理解,多沟通,使婚嫁真正成为文化意义和亲情意义上的喜事。
(作者:雷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