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白色婚纱重新回归

 

     纵观华夏婚礼,婚礼服制式主要有3种。分别为“爵弁玄端-纯衣纁袡”、“梁冠礼服-钗钿礼衣”和人们较为熟知的“九品官服-凤冠霞帔”。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一袭嫁衣,都是每一位待嫁女儿魂牵梦萦的衣裳。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开始做,一直到出嫁前才完成,因此嫁衣也几乎寄托了女孩子少女时代的全部梦想。 


     凤冠霞帔绵延数百年后,到了现代中国,中国人的嫁衣变得五花八门且不伦不类:大红绣袄、西式婚纱、碎花翻领的确良、自制连衣裙、港式婚纱、个性婚纱……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仪式、不同的是嫁衣,相同的是都寄托了女人对后半生的无限憧憬。 


     在20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新娘头戴凤冠或丝绸红盖头,身穿宽大的红袍,新郎则头戴璎珞之冠,身穿长袍马褂。而两位新人服饰需有龙凤,象征着皇帝和皇后般的尊荣。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20世纪20年代,西式婚纱在中国亮相,并渐渐渗入中国的婚礼文化中。从上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结婚;上世纪40年代前后成为一种风尚。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进入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婚礼服出现了断层: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子在婚礼上时兴碎花小翻领衬衫,而新郎则选择穿中山装。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70年代,婚纱像旗袍一样进入“四旧”名单,成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新人以能穿上绿军式的“红卫兵服”为荣。 


     上世纪80年代,封杀多年的旗袍、婚纱唤醒了前世的回忆,婚纱和礼服悄然登堂于照相馆。青年男女通过穿戴照相馆准备的婚纱,在仿造的西方宫廷或园林景致的背景中,拍摄一组婚纱照片,悬挂于新房点缀着那个遥远的梦想。 


     上世纪90年代后,婚纱影楼掀起了港台之风。出于对美的追求,婚纱租赁风也随着婚纱摄影的风靡而席卷全国,人们对于拍摄新式婚纱照的热忱甚至超越了穿着婚礼服本身的那份神圣,千人一面的婚纱照成为那一代人的“永恒记忆”。 


     租赁婚礼服的盛行,使得人们的婚礼文化从一个断层走向另一个歧途。新一代年轻人永远不再可能“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婚纱”,本应见证一生美好爱情的婚礼服成为了缺失的永恒,这是一种终生缺憾。 


     到了今天,中国人的婚礼仍是一种很奇怪的混合。冠名以“传统婚礼”不是经典的华夏婚礼,而被称为“西式婚礼”的只是吸收了西方婚礼服饰,将白色圣洁的婚纱从神圣的教堂带到喧嚷的酒席。这不仅没有中西合璧的感觉,反而强化为一种奇怪的混合体。传统嫁衣和西式婚纱成为这种奇怪形式的一种奇怪道具。更令明眼人感慨的是,婚纱被人们以租赁的形式而滥用,完全丧失了中西传统婚礼文化赋予婚礼服见证爱情、传承永恒的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