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富人的时尚婚礼

 

    前些天里,一个春日的午后,邻居家的宅院中传来了一片钉锤和木锯的声音。这种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到处都有人在大兴土木,而德里的景致也在为之改变。一场季节性的仪式就要开始了,而我现在看到的,不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趁着一年里难得的数月清凉,家家户户的印度人都要将房屋来一番改头换面。至于我的这些邻居,他们正在筹办一场婚礼。

    木匠们在当天搭起了一个帐篷架子,还用红白两种颜色的织物隔出了一间临时的休息室。一辆辆卡车,运载着成卷的地毯和布匹、成捆的鲜花,以及其他分门别类的装备,一次次地在门口停靠,并清空所有的货物。到了晚上,新娘的姐妹们穿上缤纷的莎丽去迎接客人们的到来。在这一整晚,歌声和音乐,绕梁不绝。

    这是印度婚礼季节里的一幅普通场景。印度的婚礼季,大概要从当年的10月延续到来年的5月底,之后便是难当的酷暑和连绵的雨季。近几个月来,在我住的这条街上,家家户户的婚礼标记就像是雨后的繁花,次第盛开。有的人家,如果不是门口悬挂了亮橙色的金盏花和墨绿的槟榔叶,可能会一直像原先那样,碌碌无闻。在另一家的房顶上,透明织物结彩披挂而下。于是,整个房子就像是一艘即将拔锚启航的巨舰。

    在各种文化里,结婚都是人生旅程当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但在印度,结婚还是中产阶级家庭的一座里程碑。一家人经过好几年的辛劳积蓄,开始全力操办一轮轮马拉松式的聚会和仪式,继而逐步进入婚礼的主题。

    印度人正变得更为富有,他们要花费更多的钱来精心打造这种为期数日的婚庆活动。根据印度杂志《一周》的一篇报道,印度婚庆业的年产值已达310亿美元,并且正以25%的速度在逐年递增。

    今天,人们可能会选一家酒店来举办招待宴会,这样就可以容纳下上百名的宾朋。如果是耗资数百万美元的超级婚礼,那就得到乡村俱乐部这样的地点来举办,这样才可以容纳得下上千名客人。但对许多印度人来说,有些婚礼庆典的内容还是要在家里举办。

    基娅拉?纳特说:“家,是你种种记忆的归属。你属于这块空间。”今年春天,她在新德里的父母家中成婚。“当你要离开家的时候,在家中度过的每分每秒,它们的意义都变得格外地强烈。”

    有一种聚会名为“指甲花彩绘”,届时新娘和女性宾客的双手都会饰满凤仙花朵(注:凤仙花,又名指甲花。花瓣挼碎后可用来给指甲染色)。这种聚会通常会在新娘或新娘亲属家中举办。在正式婚礼之前,还会办一场包括声乐、器乐与舞蹈的“音律会”,一般也是要在家中举行。

    莫希尼?巴蒂尼说:“在家做‘指甲花彩绘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要将所有的家务活融入到婚礼庆典当中。亲朋好友们聚集起来,通过一种较为亲密的方式来进行庆祝。”今年3月,莫蒂尼的妹妹拉迪迦刚刚在德里完婚。

    然而,即使是在家庭这个领域,印度婚礼的外在形式与感觉也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在印度教的婚礼中,红色与金色曾经是主要的装饰色。婚礼上的首选花卉则是金盏花。这是一种寓意吉祥的花朵,专用于宗教奉祀。人们将它缀成一长串的花环,并且悬挂在家中。

    但印度的传统也在改变。人们的收入在提高,他们的游历越来越丰富,因此品味也在上升。许多印度人的要求更多、眼界更高。随着跨区域婚姻的增多,来自新郎新娘各自不同文化传统里的多元因素,也会因此而结合到一起。

    在过去,婚礼要由新娘的娘家人来安排。现在新娘和新郎说话也比较算数了。温和的色调,轻柔的织物,也许会替换下传统的红色、金色,以及厚实的布料。有些被赋予主题的庆典,可能还会吸收不同的文化与美学观点。无所不在的金盏花,可能会被调换成玫瑰、兰花、百合,或是非洲菊。

    阿姆里希?珀尔沙德是一位婚庆策划人,他还在2002年米拉?奈尔的电影《季风婚礼》里担任过布景设计。珀尔沙德估计,仅仅是一场活动的设计和装饰费用,富有的印度上中产阶级就要产生60万卢比的开支。单独的一场活动,大概要涵盖食物、酒水、音乐和服务等各种项目,其全部费用将高达250至300万卢比。据各位婚庆策划人说,最为富有的印度人办一次婚礼的费用,可能会达到数百万美元的水准。

    普里提?辛格的女儿在今年2月份出嫁。她聘请了珀尔沙德来帮助策划并协调包括婚典在内的六场活动。其中五场活动的举办地,是在她德里的家,以及妹妹的农庄里——那所农庄是德里近郊一处带游泳池的庞大地产。

    辛格在家里举办了一场鸡尾酒会。在酒会上,数米长的柠檬绿和黄色织物从二楼阳台上披挂下来,横贯在整个院落的上方。辛格家的这座房子,变成了一个淡彩的茧壳。珀尔沙德最初做过花匠,他用娇嫩的玫瑰覆满了整座大门,还用一些常青藤和爬山虎遮挡住了房子的部分视角。他放弃了传统的做法,没有用白色灯光将整个宅子里照得灯火通明,而是巧妙地将一串串灯光安插在常青藤叶的中间。

    “音律会”的举办地是辛格妹妹家的农庄,聚会的主题则与佛陀有关。聚会上放置了一些神祗雕像、绘画作品,还有蜡烛,共有700号人参加。这些人一边听着DJ播放的印度教流行音乐,一边翩翩起舞。

    这些只是那一周系列婚前庆典活动里的一项。日复一日,这所农庄不停地产生变化,就像是一个舞台的布景。那次“指甲花彩绘”的主题是印度“村庄“。在旧莎丽制成的几张大伞下,350名宾客们觥筹交错、杯来盏往。辛格说,这就像是莫卧尔王朝的时代。“小贩们”给客人们拿来手镯脚镯、手制的鞋只,还捎带来一些发带。这好像是一个乡间的“麦拉”搬到了德里一样。大约有600人参加了户外的招待婚宴,这一次的主题则是“英伦风格”。特点是粉色的桌布、玫瑰花束,以及粉色织物围成的穹顶。

    从传统上来讲,在正式婚典开始之前,新娘的娘家要花一周的时间来开门接纳到访的家族成员。不过,为了答谢女方家里提供的宴饮、歌唱和庆祝活动,亲戚们也会帮忙打理饮食、装饰、花卉,以及其他的事项。但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辛格说:“现在哪一场婚礼都少不了婚庆策划人。在以往的时候,你只需要一个包办伙食的人,一个负责搭帐篷的‘瓦拉(wallah,印地语里一个后缀词,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的人),他们就可以做好该做的事情。”过去每家都是自己做吃的,而现在包办伙食的人已是必不可少。况且,人们也需要添加一些带有异域风味的菜肴。辛格女士说:”现在你必须得有寿司、中餐,以及欧洲的菜式。“普拉第普?贝迪是德里的另一位婚庆策划人。他认为,婚庆业在过去5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们现在对每一个小细节都很关注。”

    贝迪认为,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应该归功于印度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增强。不用说,“印度电影里展现的那些迷人场面”,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阿拉伯风格、好莱坞风格、宝莱坞风格,以及“水晶球”风格,都是贝迪近来的创意主题。随着期望值的升高,人们想把婚典办得尽可能奢华的压力也就更大。尽管辛格认为,一场令人难忘的婚礼,意味着你在“用最好的方式道别”,但是,现下的婚典正变得过于商业化,确实也让她感慨万千。

    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现代印度的婚庆活动也越来越趋于量身定制,不过基娅拉?纳特却做出了另一种尝试。她在德里郊区父母的农庄里举办了一场简单而雅致的活动。参加“音律会”的客人只有250名,参加招待宴会的则只有80人。

    纳特表示,一开始时,自己的父母竭力反对这种简单的操办方式。他们告诉纳特:如果客人请少了,会得罪一大批人的。但纳特是一位生活在滨海地区果阿邦的设计师,她坚持要简化婚庆活动。“在我看来,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

    纳特的这种节俭美学,让婚庆策划人贝迪感到震惊。纳特要求招待宴会的帐篷、桌布和椅套都采用米色的色调,并且配上金色的着重色。她后来承认:“贝迪先生觉得我疯了”。她解释道:贝迪认为整体的色调偏冷,并且过于单调。特别是白色,印度人一般只会在葬礼上使用这种颜色。纳特说:“我告诉他:‘这样挺好。越简约,就越有内涵。这件事可真能磨练人的耐心。”

    贝迪到最后终于改弦易辙。几周之后,他称赞这是一次“精妙、朴素而又经典”的婚礼。尽管这场婚典比多数人办得更为节俭,但在新娘儿时居住的家乡,它最终却成为了一次让人倍感亲切的经历。

    纳特表示:“我想办得简单一些。我只做自己认为最有必要的事情。”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