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60年前的订婚证

 

 

民俗学家:当时大户人家才有订婚证书,没有代表性

泛黄的纸张显出几分古朴,红色印章的痕迹已经扩撒,家住硚口汉宜路的韩婆婆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六十年前的订婚证书。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韩婆婆家时,家中显露出清理的痕迹,唯一整洁的梳妆台前,一张泛黄的纸放在正中间。“翻出来两天了,还是不敢相信这东西还能找到。”忙着清理屋子准备搬家的老人表示,能够找到多年前的订婚证书,她也蛮惊讶。

样式古老的订婚证书

打开试卷大小的订婚证书,浅红色的四个繁体大字“订婚证书”端正地印在纸张正中,左侧绘制的并蒂莲旁画着比翼双飞的蝴蝶,右侧的苍松下,是在水中嬉戏的鸳鸯,纸张的周边全是龙凤呈祥的彩绘。

轻轻抚摩着60年前的订婚证书,78岁的韩婆婆的脸上有着惊讶也有着对岁月的怀念。戴上老花眼镜,韩婆婆仔细看着证书,那一个个颜色浸染到纸内的印章,有自己的印章,有已逝去老伴的印章,有双方长辈、证婚人的印章。

60年的在汉生活

韩婆婆介绍,她和老伴都是浙江人,60年前老伴在汉口学艺,她也从海边来到武汉与老伴喜结连理。韩婆婆称,她和老伴算是包办婚姻,虽磕磕绊绊但也幸福地走过这么多年。

老伴2006年过世后,每天吃饭时,韩婆婆仍忘不了添上一碗放在老伴遗像前,七月十五、清明节也一定会亲手叠元宝让孩子们烧给老伴。

60年,老人在武汉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根。“不说女儿和儿子了,两个孙女都长大了,没准过两年重孙都有了。”老人的武汉腔中,多少带了点江浙一带吴侬软语的腔调。

“又要搬家喽。”韩婆婆张罗着收拾东西,一晃60年过去,老人从江浙来到汉口安家,从沧桑的花楼街搬到了宁静的汉江边,眼看着现在住的房子又要拆迁,老人要带着这不变的订婚证书再往离城市中心更远的古田搬。

专家:证书是家族的重要纪念

现在,韩婆婆也记不清当年为啥会有这么一张订婚证书,甚至连当时的场景都记得非常模糊。老人笑着表示,在她的记忆中,有订婚证书的人应该不多。

武汉民俗学家刘谦定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订婚证书并不是结婚双方不可或缺的,这个订婚证书对于当事人以及家族来说是重要的纪念。“结婚证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婚姻法》后才有的。”

刘谦定表示,解放前,一些大户人家比较讲究,才有了订婚证书,不过并不具有代表性。刘谦定表示,订婚证书对于当事人而言,是一件重要的家族纪念品。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