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成本上升 80后结不起婚了?

 

      相亲成本过高的结果是一场关乎宏观经济的长波效应,魏尚进说,中国男比女多引起结婚成本上升,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储蓄率,这是整个经济消费率长期偏低的重要原因。文章指出,中国失衡的性别比,导致有一子的家庭推迟消费,增加储蓄,这可以解释1990年到2007年中国家庭储蓄率快速提升的一半因素。

  日前,网上有人把全国不同城市娶媳妇的费用列了个详细的账单,其中在京娶媳妇的成本位居前列。

 
 
根据账单得出的结论为: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12年=讨一个北京中等条件的老婆的成本!”此帖在网上引来一片热议。 

    网上发帖:娶媳妇不吃不喝12年?

  帖子对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结婚的成本,其中在京娶媳妇的成本位居前列,具体开支如下:

  ●房屋一套(80平以上,不含市区,直接三环以外,四环以里),以均价8000元计,8000×80=64万元

  ●装修15万元。  

  ●家电及家具共8万元。

  ●轿车,以普通轿车为标准,(一般就要现代伊兰特吧,现在降完价:12万多)没有通情达理的北京女孩同意以汽车以外的工具代步;

  ●办喜酒,以4星级酒店200人(20桌)计算,包括自带酒、烟、糖,计200×200=4万,回收红包以每桌平均2000元,计2000×20=4万,收支相抵;

  ●度蜜月,以马尔代夫为准,平均每人费用以10000多元,总价3万元;

  ●从恋爱到决定结婚这段时间,包括出去吃饭、买礼物、娱乐、旅游、送女友父母节日礼品等,平均每月2000元的标准,谈2年,计2000×12×2=4.8万元;

  综上所述,各项成本合计64+15+8+12+3+4.8=106.8(万元)

  以男方家庭30万元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元计,(103.8-30)/6=12年。最后得出结论为: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12年=讨一个北京中等条件的老婆的成本!” 

    甲女丁男:不是交易胜似交易

  尽管结婚成本的多少“丰俭由人”,但今天“水涨船高”的现象让不少人感到惊讶的同时备感压力。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一年一度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这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即中国传统情人节。

  这天下午,三三两两的老人开始前往北京地坛公园,参加一个为子女相亲的大会。再过2天,一家婚介机构也将在此,组织上万名单身男女举行的相亲大会。

  来自媒体的披露说,目前北京仅单身大龄女青年(戏称剩女),就有50多万。

  天津社会科学院婚姻专家汪洁把这种找不到配偶的单身男女叫“甲女丁男”,即目前最优秀的女性(剩女,一般在城市),和条件稍微差的男性(剩男,一般在农村)。

  相亲场面的热闹,在经济学家的工具箱中,不过是一个“交易费用”过高的例子。但在旅美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魏尚进看来,这是不能忽略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比如男方为结婚买房,给彩礼,办结婚等全部的费用支出,往往需要男方几代人的付出才可以办到,而这显然导致男方父母生存压力加大,不得不一辈子为子女结婚储蓄。

  一次户籍制度的微调,也让北京女孩的选择微妙起来。北京是2002年开始取消子女户口随母亲的限制,这一年有4500多名外地户口的子女户口随父迁到北京。一位50多岁的女士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子女户口随父亲的政策(即必须父亲是北京户口,子女才可上北京户口),北京的女孩不至于难以出嫁到这个地步。

  结婚成本:生子建设银行、生女招商银行

  人口与婚姻专家所看到的女性不嫁的背后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对于这种情况,在北京父母对子女的相亲会上,流传的一个说法是,生个男的,如同建设银行,生个女的等于招商银行。因为男方要储备钱财准备结婚,女方则可以收取彩礼,可以招财引资。

  相异剩女的惜嫁,男性婚姻则受困越来越高的结婚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张翼研究员告诉记者,造成中国成年人未婚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男性未婚比例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过高导致的。

  这方面由于男性比女性多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男性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未婚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

  根据国际婚博会的调查,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子女结婚约有80%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这包括财力支持。2007年北京统计部门的调查发现,居民人均结婚消费27万多元,其中婚纱、婚宴等直接消费5.4万元,买车购房等间接消费近22万元。

  2007年北京九成新人靠父母帮助,父母对其子女结婚费用支持度在30%至80%的占48.9%,支持程度在80%以上的占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