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婚宴大不同
最根深蒂固的差异,如果从视觉上来体会,那就是酒足饭饱走出酒店后,你是能继续看到太阳,还是只能看到月亮?如果从时间上来对比,那就是凌晨的时候,新人们是开始上紧发条,还是准备洗洗睡了?
洞房,闹还是不闹?主桌,坐父母还是坐朋友?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婚礼习俗居然好多都是截然相反的——北京人结婚很少闹洞房,父母长辈领导坐主桌;上海人为了闹洞房还会去豪华酒店开房间,主桌上坐的是没有结婚的小青年。
最根深蒂固的差异,如果从视觉上来体会,那就是酒足饭饱走出酒店后,你是能继续看到太阳,还是只能看到月亮?如果从时间上来对比,那就是凌晨的时候,新人们是开始上紧发条,还是准备洗洗睡了?
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正午吉时,新人入席,客人开吃”,立马把北京新娘分为两种。第一种,隐忍型:起得比“高玉宝”还要早,凌晨就开始化妆,翻着白眼让人画眼线、贴睫毛。第二种,撒欢型:本姑娘今晚不睡了,和姐妹们搓麻将打牌,用完单身最后一秒,反正今天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熬夜、缺觉、欣喜、焦虑,皮肤得遭多大的罪!所以我一直纳闷,那些为面膜广告挖空心思弄创意的人,怎么没想过从“北京新娘”这个角度来讲故事。
上海新娘就笃定多了,睡到电台早新闻开播,再起来梳妆打扮也不迟。由于一般都是晚上五六点才开席,一下子就比北京新娘多了五六个小时,中午接了新娘到新房后,吃顿简单的午餐,小夫妻们还有时间和摄影师摄像师一起出去拍外景,随后才优哉游哉地到酒店。
对上海人来说,喜酒在中午,如果是西式自助餐,那是学洋派,还能理解,要是谁把中式喜酒放在了中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觉得这家人非常“拎不清”(上海话不懂规矩的意思)。这种横竖不对劲的感觉,对于北京人也是一样,要是婚礼不是在正午,潜台词说出来就更不吉利,因为那暗喻着“二婚”。
今年是结婚旺年,良辰吉日挤破头,老规矩也被迫放宽尺寸了,观察一下两地有关婚宴的新闻,正好相映成趣。
北京制造的舆论调调是——先吓唬,后安慰:比如,白天举行婚宴的人太多,一旦婚车只能从天津调来,一旦天津司机在某环某桥处迷路了,一旦错过正午把新娘子贬为所谓的“二婚”,谁来负责?还不如,大家一起来打破“结婚赶早不赶晚”的传统观念,某某数据表明,晚上喝喜酒正在北京掀起一种“结婚新时尚”。
上海设计的舆论攻略是——先安慰,后吓唬:比如,上海又增加了相当数量适合举办婚宴的星级酒店和高级餐厅,环境更好了,服务更好了,菜品更好了。但是面子有了,未必票子挺得住。4年前,上海人结一次婚只要花费5万元人民币,而如今平均每对上海新人结婚的花费已接近19万——全国最高,比第二名广州人多出5万!所以你不妨考虑选择“午间婚宴”,每桌可以享受多少折扣,可以附送ABCD、甲乙丙丁。精打细算,量力而行。某某数据表明,中午喝喜酒正在上海掀起一种“结婚新时尚”。
是否时尚,可以翻来倒去地说,不过,中国新人结婚到了一掷“万”金的地步,却是不争的事实。上海结婚花费的19万(包括新居装修但不包括房价)更是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和全国水平相比,超前消费年数达到7年。
当然,晚饭比午饭贵是一个理由。不过,还有一个“出血点”在于,喜欢把婚礼折腾得越来越贵的,多半是女人。一旦表现出像《老友记》里Monica那样的婚礼梦想强迫症和婚礼策划偏执狂,非得有个男人泼一泼凉水,拨乱反正,别再让这群上海小姐们继续在空中漂着美着——很明显,上海男人不具有这样的资质,所以婚礼的账单就只能一路上扬。说到婚礼预算的严防死守,北京男人就比较有现实主义的根基,关键时候不心软,况且老祖宗早就知道晚饭比午饭贵,大规模作战,赶早请午饭,反正红包照样收;小范围攻坚,晚上再搓一顿,人情赚翻番——头脑清新,眼光长远。在这点上,北京男人反而比上海男人更精明了。